关学研究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刊物 >> 关学研究 >> 正文
西北大学“新时代关学的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主题发言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08日 00:00   浏览次数:

舒大刚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古籍所所长、《儒藏》总编纂、教授)

 

 

非常感谢廖先生的谦让。来参加这个会,刘学智先生说了多次,终于关学研究院挂牌成立。首先恭喜、然后学习。目前一段时间确实可以用清人说宋代的一句话“学统四起”,各个地方的学术,包括文献整理,纷纷像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出来,这一点有点像前不久总书记给《浙江文库》写的总序上面说,这真是文化复兴,文化自觉、自信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个大文化的繁荣肯定要从各个具体的文化、各地文化的繁荣开始,甚至繁荣之后最终要落实到各地。 在这样一个热潮的当中, 咱们关学领风气之先, 关学文库在2015年出来,关学研究院现在正式挂牌,可以说是“树之风声,垂为典型”。相同的意见我们曾在四川都提过,包括成立蜀学研究院,作《巴蜀全书》,先推动一个《蜀学文库》,但还没有一个具体的回应。 最近他们自己找上门来了,在川大成立一个中国文化研究院,这个很宏观,很大,包容儒释道,文史哲,甚至其他学科都可以包容进来。但要真正达到文化的复兴,落地生根开花,形成气候,甚至形成流派,我认为还是关学研究院、《关学文库》这种模式更直接一点,切入点更明确,继《关学文库》出版后,成立研究院我认为非常有意义。在《关学文库》出版的时候,也曾邀请我去学习,我非常大高兴,也很激动,诚惶诚恐。当时我提到,《关学文库》的出版是新关学兴起的标志,下来再和张岂之先生请教的时候,他也非常赞赏要有新关学。今天,关学研究院的成立,更是新关学旗帜举起来的标志。首先表示祝贺。

第二,下午的座谈叫“关学的传承与创新:关于传承和创新。”我谈点浅见,对关学本身没有太多研究。从传承的角度来讲,无外乎梳理继往,尤其是整理文献,便于今天的研究、回顾、继承、发展。这些年,在刘学智和其他先生的共同合作下,《关学文库》就是很好的榜样,确实是洋洋大观。我注意到《文库》之中,整理、研究双管齐下,既有前人原文研究的整理,也有前人关于关学历史性资料性编纂的整理,如《关学编》之类的。同时,他们自己对关学做了研究,如《关学论》《关学发展史》《关学编年史》,这都是对既有历史成果很好的总结和提炼,只有回顾,才有继承,只有照着讲,才能接着讲。

接下来我的建议,在做了文库和编年史,如关学编的同时,可以做多卷本的通史,把关学编拉通,把学案体充分发挥。学案体有一个好处,它既注重个人成长经历,尤其是从学的各种关系,如师承、家学、同调、论敌、后学、再传,把关系梳理清楚了,对一个学派的凸显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同时,我们整理的文库,都是整部书放进去,从事精深学术研究很有必要。但是作为中等或是大学生、关学爱好者而言,要全部读完还是有困难。如果通过学案,将其中的格言和精要的语录摘出来,以便其掌握。我们期待一个更齐全,完整的《关学学案》的产生。这是传承方面的一个建议。

从发展层面讲,上次《关学文库》的总序,以及在发行仪式上,张先生的讲话归纳的非常好。在我看来,关学与其他之学有很大的不同,他很博大,自己的学问很精深,自己的学问很博大,这是一个方面,它确实是经史子集都包括,甚至儒道汇通,易老孔兼具,包括天地人三才,万物、天下、万世等观念也都显示了一个博大的胸怀。另外一个,关学不排它,是兼容的。它不像同时代的理学、心学那么排他,甚至后来的理学集大成,都是建立在对前人的排斥、贬低和打倒基础上,来凸显自己。关学在这一点是比较好的,尤其是它易老孔兼容,儒道会通,这一点我认为和蜀学有相似的关系,有些学人说,儒道会通是某某人才开始的,其实在古人哪里,尤其是在蜀学阶段,早的是儒道汇通,如杨雄肯定是儒道汇通的,还有他的老师严君平严遵,他的《道德指归》就是儒道汇通的典型。尤其是他改造老子的五德,与其相悖,老子“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他反其道而行之,认为道为之源,德为之始,道有今初,德有厚薄,故有道仁,有德仁,有仁仁,有义仁,有礼仁。但是这三者皆天也,就是天地自然形成的,都有它的合理性。到了杨雄更是,道德仁义礼譬如生,就像人的五体一样,合则混,立则善。就是道德仁义礼,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必须的。这就是用儒家仁义礼的思想,改造老子的五德递减的那样一个机构。这一点在关学当中就是儒道汇通,尤其是以易为基,容纳老子和孔子的思想,非常突出。我不知道张载形成这样的观念(是否受其影响)。上次我们在做地理学术论辩的时候,刘学智先生说,关学的形成与关中文化、三秦文化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它总应该有一个学术的源头,这个源头从哪里来?我不知道是否与张载少年时期在巴蜀,蜀中的生活有没有关系?因为蜀中,儒道两个从来不干仗,就是互相包容的,就是道家里面有儒学,儒学里面有道学。道教在巴蜀产生,大家一定不要误解成是张陵在那里传道,创立了道教。 我们翻遍或者检索所有文献,都是说张陵入蜀学道,他是到蜀中学道,再将自己的地方文化结合起来,才创立太乙之道。也就是说,道学,三派道学在蜀中都有,张陵在那学的道,创的教。所以说蜀中是儒道结合的。同时,张载对蜀人的东西,对杨雄非常熟悉,在很多地方都提到他,他说孔子讲的仁义,孟子继续讲,孟子之后,他直接用杨雄继孟子,“杨雄择圣人之精兼来而言之”但是他说“只得其浅见”,就是可惜他没有讲的很深。(张载)在很多地方提到杨雄,说明他对杨雄很熟悉,对杨雄治学的方法,尤其是杨雄的老师严遵的易老孔三种融合在一起的方法,有没有继承?这是值得研究的。所以我觉得关学的这种博大包容的学术,值得弘扬。

再有,关学积极担当,积极入世,这是值得继承的。以天下为己任,对于蜀学也是这样。蜀学学人在盆地里生活的安安逸逸,但一旦外面有事,他们激动的不得了,他们自己就要扛起抢,出三峡,出剑门要去救天下。历史上很多次,包括武王伐纣,到抗日战争。蜀人这种天下担当的精神也是非常可贵的。所以我想关学、蜀学,兄弟也,可能有很多相似之处。以前一个蜀道就把三个盆地,关中盆地、汉中盆地、四川盆地连到一起,当然当时汉中还属于巴蜀。这里风气相同,人文相连,我们是可以探讨的。

第三,(关学和蜀学)都是文史哲,也就是以前的经史子结合起来,这也是很不错的。张载文章很有文采,很大气,从中可以读出很多苏东坡的豪气,虽然他们之间直接的联系不多,但是他们是相通的,没有干仗。所以从发展的角度来讲,我认为(关学和蜀学)都包容博大、积极担当,比较全面。再有就是地缘的关系,因为以前这里(关中)一直是中央之地,蜀人,像司马相如的扬名、杨雄的扬名都要到这里来。后来这里不是中央了,蜀人那些秀才要考进士,也要兼关蜀道,经过关中、走太原,然后到北京去考。一直到太平天国被平定之后,洋化、西学进来,蜀人才缘江而下,才从上海转海轮北上。所以说关学、蜀学当初密切联系。当初陕西很多商人到蜀中去做生意,建了很多会馆,四川省图书馆最基本的图书收藏就是渭南严氏建的贲园。所以说蜀学、关学之间的关系值得研究。

我希望我们能够加强关、蜀互动,我们过来学习,共同推动西部儒学的研究。国际儒联在我们那里设了一个纳通儒学奖,刘老师、林乐昌老师、张老师都在参与这个工作。因为明清以后,这边(西部)不太被注意,我们加强它的研究,发掘、继承和弘扬,当然主要是关学要提携蜀学。谢谢。

 

(刘峰整理,魏冬审定)


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版权所有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太白北路229号  邮编:710069

电话(传真):029-88302493  Email:xdxs@nwu.edu.cn        后台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