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学研究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刊物 >> 关学研究 >> 正文
在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揭牌仪式 暨“新时代关学的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08日 00:00   浏览次数:

陕西省文史馆馆长  徐晔

 

尊敬的陈鼓应先生,赵馥洁先生,尊敬的董小龙书记,王亚杰书记,各位同仁:

大家好!首先,我谨代表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陕西省文史研究馆,对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的成立表示衷心祝贺!对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欢迎!我为能参与创办并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深感荣幸。在此,我要向母校的信任和亚杰书记的远见、真诚与执着点赞!

陈寅恪先生在《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开宗明义:“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产生,及其传衍而已。”作为新儒学的奠基者和重要组成部分,张载创立的关学开创了中国儒学发展的新纪元,创建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道释多元互补的新体系,完成了“化佛”的中国哲学的历史使命。关学的产生及其传衍八百余年的历史表明:坚守学统自信、学派自觉、学术自由,注重发挥创造少数的引领作用,推动不同学说交流互鉴,对于营造良好学术生态,完善学术大师助推机制,促进学术视野永续发展具有十分特殊重要的意义。

关学研究院是我国第一所以关学为主体的实体性研究机构。是西北大学立足新时代,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努力在坚定文化自信上有所作为的重要举措。我们曾举八年之力,与西北大学出版社精诚合作,组织编辑出版《关学文库》,为历代关学先贤建造了一座不朽的精神纪念碑,也在关学史上竖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我们的努力,不仅仅为了缅怀与致敬,更在于传承与创新,为构建新时代新关学提供历史借鉴、创造源泉和精神动力。今后,我们将以关学研究院的成立为契机,深化与西北大学的战略合作,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和组织方式,整合海内外关学研究人才,加强关学的系统化研究和学科化建设,扎实做好《关学文库》续编工作,为关学学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我们还要创办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纪念张载诞辰一千年系列文化活动,启动关学开讲等,不断提升关学的影响力。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序言》中说,“哲学是被把握在思想中他的时代”,关学作为传统儒学转型发展的重要成果,奠定了北宋至清末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精神、核心价值和基本意识形态,其直面礼坏乐崩危局的忧患意识,重建德性秩序的使命担当,“性道合一”、“学政不二”的理论模式,同构家国天下的人类情怀,“民胞物与”的文化理想,“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仇必和而解”的辩证思想,“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哲学智慧,代表了理学的最高精神追求和价值境界,塑造了直至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志向和胸襟。我以为,只有把关学研究放在中国思想史的总体格局中去把握,放在古今中西之争的历史背景下去思考,放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要求下去探讨,放在新时代新关学的使命担当中去构建,才能够深刻认识关学的“照着讲”、“对着讲”和“接着讲”,对于今天弘扬中国哲学精神,完成“化西”的中国哲学使命,构建具有全球视野的现代文明秩序,所蕴涵的典范意义和普遍价值。我相信,充满智慧的关学遗产与新时代相结合,与人类创造新生活的实践相结合,必将激发文化的活力,增强文化的创造性,促进文化建设的大发展,我以为,这也正是我们所给予的一大事因缘。

今天,未见张岂之先生到会,我感到若有所失,或者怅然有失。关学精神的重要一条,叫做躬行礼教。记得当年我追随先生,编辑《关学文库》时,曾以一首名为《咏史抒怀》的仿古诗献给先生,表达作为学生的敬意与感恩。今天愿与大家分享。

夏商周亲各有源,汉唐宋明一脉传。

几度仲尼丧家犬,终究嬴政开巨篇。

美欧风里浪涛有,日寇畦边刀剑寒。

愿为苍生行安道,横渠四句做经幡。

谢谢大家!

(魏冬根据录音整理)


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版权所有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太白北路229号  邮编:710069

电话(传真):029-88302493  Email:xdxs@nwu.edu.cn        后台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