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 正文
如何从学会中做到真正的“学会”?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08日 00:00   浏览次数:

——冯从吾《学会约》的时代意义

  

魏冬

(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

 

今天孔子学会召开2017年的年会暨“儒学与新时代”的学术论坛,我因为是办会人员,没有深入的思考,就想和大家聊一聊一个与“学会”相关的问题。我所聊的这个话题,集中在一篇文献:《学会约》。这是在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的秋天,我们陕西的大儒冯从吾先生“与诸君子立会讲学于宝庆寺”,也就是现在书院门内关中书院附近时,应大家之请制定的一个学会约定。现在读来,我觉得这个《学会约》还有积极的时代意义,特别是对我们的学会建设,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拿出来跟大家探讨。《学会约》的内容简单,只有八条。按照我初步的理解,其中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第一,是懂得参加学会的礼节。

《学会约》第一条说:会期每月三会,初一、十一、廿一,以中午为期。也就是每个月的初一、十一、二十一,逢此三天则必相会。在冯从吾制定的另一篇《关中会约》中,还提到“非有大不得已事,不可不到”。我觉得这一条也很重要,现在的很多学会,办起来了,但到了参加集会的时候,很多人往往找多种的托词,不来。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好的不负责任的风气。既然来不了,那为什么要参加这样的学会呢?当然,人有特别不得已的事情,是可以不来的。但还是需要人人自觉的遵守学会的规定,尽量参加活动。而不要成立一个学会之后就完了,变成了“僵尸学会”。那么如何相聚呢?冯老师说:“不设酒醴,不用柬邀。大家初会相拜,止于会中行之,不必各各登门,以滋劳扰。若别有请教,不在此例。第三条又说:会中一切交际俱当谢绝,此正崇真尚简处,彼此各宜体量。若中有至亲旧友不因学会相与者,随便也就是说,学会的相聚,应该简除一切不必要的形式,一切应该以崇真尚简”为原则。大家知道,现在的会比较多,而各种会中的仪式也比较多,这无疑就浪费了不少的时间。比如发请柬、办酒宴、相互问答酬谢,这无形中浪费了很多的时间。郑板桥题书斋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讲的就是要简约、要创新。所以冯从吾在这里提出了要简化繁礼缛节。但是其中并不是说放弃人与人交往必要的、内在的“敬”,所以“尚简”的前面,还有一个“崇真”的要求。这就是要求人们用真诚的敬仰的心态去参加学会的活动。我想,这对我们的学会建设,是有积极意义的。现在我们的学会正在努力,一方面要加强学会的管理和服务功能,另一方面要简化不必要的手续,用更生动活泼的形式,加强学会和大家的联系,开展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活动。也期望大家能给学会建设多提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但是反过来了,我们每一个会员对学会的活动,也有该有一个敬意,这个敬意,按照我的理解,第一就是要遵守学会的章程,遵守学会活动的准则。我举一个例子,比如咱们学会新建了的微信群,其功能是为了加强学会和会员联系的,是一个工作群,而不是学术交流群,为了保证大家能及时的看到学会发布的工作信息,所以要求大家不要在里边发些与此无关的东西。这当然并不是学会不重视学术交流,而是当前为了加强工作沟通不得已的办法。等学会下一步工作完善了,我们还想建立一个供大家一起学习、一起交流的学术交流群,这个也请大家多多思考,多多出力。但目前需要大家做的,首先就是要“彼此各宜体量”,相互体谅,不要把这个工作群当做自己的展示平台,也不要发些与学会主题、学会工作无关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也许是你感兴趣的,但未必是学会群里每一个会员感兴趣的,所以我们在推广自己的观点的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别人。如果突破了这个底线,或者不愿遵守学会的规则,实际上无论您的观点多好,从这个行为来看,都是得不偿失的。同时,冯从吾还在第五条说道:“坐久兴到,愿歌诗者歌诗数首,以畅涤襟怀。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气象何等从容,诚意何等恳至,即此是学。也就是说,在交流到达兴致高的时候,可以让别人作诗抒怀。但在这里也有一个礼节的问题。冯从吾引用《论语》里边的话,说孔子和人在一起,听闻其歌唱而感觉很好,必定要别人再多来几次,然后自己也相应的唱和一下。这里边其实也是对别人的尊重,同时也是自我个人修养的表现。从这里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气度和一个人的诚意。我们在很多会上,经常看到一些人往往是自己想说,但却不曾认真的听别人说的话,有的往往插嘴打断别人的话,或者不听别人的意思而自己在那里瞎揣摩,这是不合乎礼节的。这同样也是学习的过程。所以学会最重要的就是要抱着一个来学的心,而不是抱着来讲的、来表现的、来销售的心。这一点,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

第二,是明白参加学会的主题。

冯从吾在第二条说:会期讲论毋及朝廷利害、边报差除,及官长贤否、政事得失,毋及各人家门私事、与众人所作过失及词讼请托等事、亵狎戏谑等语。其言当以纲常伦理为主,其书当以四书》《五经》、《性理》、《通鉴》、《小学》、《近思录为主,其相与当以崇真尚简为主,务戒空谭,敦实行,以共任斯道,无令乡之先达如横渠泾野诸先生专美于前,可也。冯从吾在这里提出,学会的聚会,应该有明确的主题,也就是谈论的内容,应当是以“纲常伦理为主”。关于纲常伦理,也就是人在社会中处理不同的关系应该把握的基本原则。古代和纲常一般分为三纲五常。即“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纲和仁义礼智信这“五常”。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远比这三纲包含的要多。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将之明确的揭示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并且提出:“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也就是说,儒家所学的内容,落脚点上无非就是这五句话。大家能注意到,朱熹的这个解释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并不相同,而是强调了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间的对等的伦理义务和权力,而且突出了“亲”、“义”、“别”、“序”、“信”在这五种关系中的作用,这其实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诠释。现代的人际关系比过去要复杂了一些,但都可以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中诠释出来符合现代的合理的交往原则。那怎样落实这些基本的原则呢?冯从吾并不是主张大家围绕着这几条空谈,而是提倡有一定的文本。他说,从学会讨论的书本上而言,应该是《四书》、《五经》、《性理大全》、《资治通鉴》、朱熹的《小学》、《近思录》等为主。大家知道,这都是儒家的基本典籍。在这里我主要想谈的是朱熹的《小学》和《近思录》这两本书。这两本书很重要,但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可以说还没有受到大家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对于《小学》,很多人都是闻所未闻。其实这本书在儒学的教育体系特别是朱熹的教学体系中地位非常的重要。明儒施璜说:“《五经》以《四书》为阶梯,读《四书》无入处,不可以言《五经》。《四书》以《近思录》为阶梯,读《近思录》无入处,不可以言《四书》。《近思录》以《小学》为阶梯,读《小学》无入处,不可以言《近思录》也。欲升入《五经》之堂室,必由《四书》之阶梯而上。欲升入《四书》之堂室,必由《近思录》之阶梯而上。欲升入《近思录》之堂室,必由《小学》阶梯而上。此《小学》为万世养正之全书,培养《大学》之基本也。学圣人之学而不务此,如筑室无基,堂构安施乎?故朱子特编是书,以为读书做人之本。”现在很多叫书院的、学堂的国学普及机构很多,有讲《大学》,有讲《中庸》的,还有将四书五经结合起来讲的,更有将儒释道耶马、琴棋书画戏、士农工商学结合起来都讲的,甚至有离开传统自己讲自己的而不读书的,这其实是一种乱象,是一种无知的表现。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岂是一个人一夜之间几年之内能兼通的?所以对这些,我不敢苟同。我觉得还是章学诚说的好:“学不可无宗主,而必不可有门户”。学问固然不能有门户之见约束自己诽谤他人,但也不可没有宗主,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讲。这样一出口就错,害人不浅。我主张真正的继承国学,首先应该是静下心来多读书,而不是东奔西跑去讲学。国学的学习应该从自己最擅长的一个方面入手,循序渐进的学习,而不是泛滥无章。就儒学而言,我主张从朱熹入手,而就朱熹而言,则应该从《小学》入手。甚至应该从《小学》的精要和基础《童蒙须知》入手。这样学习才会有基础、有根底,最后才会有收获。其实,我们的关学在元代开始,比如当时关中的大儒萧维斗、同恕等人,教人都是从《小学》开始的。为什么这样?因为《小学》的重点是家道、人道,而不是“治国平天下之道”,所以它与每个人的现实生活最贴近,与张载“以礼为教”的传统最贴近。所以在古代的时候,关学传统中都很重视《小学》。这一点,我们在现在的普及和研究中也要特别的注意。最后,冯从吾提出,交流的过程中也应该遵循“崇真尚简”的原则,并提出要“戒空谈,敦实行,即不仅要说得出更重要的是要做得到如此才算有收获同时冯老先生还鼓励大家要有“文化自信”,要“共任斯道,无令乡之先达如横渠泾野诸先生专美于前,可也。”也就是要继承张载、吕柟以来关学敢于担当、敢于传道的学风并努力而为之,以推动儒学、关学的复兴与发展。最后还要注意到,冯从吾在第二条里还谈到三个“毋及”:“会期讲论毋及朝廷利害、边报差除,及官长贤否、政事得失,毋及各人家门私事、与众人所作过失及词讼请托等事、亵狎戏谑等语。也就是说,在学会集会时不要谈论国家政策、不要谈论官员政事、不要谈论别人的私事、过错,不要用愤青、无聊、肮脏、下流的语言等。我觉得这一条也很重要,但容易引起误解。比如冯从吾说的不要谈论政治的话,这其实也有他的语境,因为冯从吾当时所处的背景,就是魏忠贤当权时期的黑暗的政治。但这并不是说冯从吾没有气节,不敢与黑暗的政治作斗争。我们看冯从吾的这一生,实际上都是与黑暗的政治作斗争的。但为什么他却在《学会约》中要求大家不要谈论政治、不要谈论官场、不要谈论别人的私事呢?我想,他主要是为了避免学会中的成员受到当时政治的迫害所以才这样说的。所以一个真正有担当的人,并不是说要他不关心政治,人是应该关心社会、关心政治的,但人在这个社会之中,也应该明确的担负起自己面对政治的言论责任,而且应该同时保证别人的利益和权力不受伤害。关学中的人物,从张载、张戬到蓝田吕氏,到韩邦奇、韩邦靖,到杨爵,到冯从吾等人,都是关于直面政治的,但他们不是在背后说,不是毫无根据的乱说,而是直接当面的说,他们有为自己的政治观点负责人的勇气。现在一些人不是这样。你对政治有怎样的看法,固然可以到相应的场合去发表自己的观点,但不应该在孔子学会这个已经有明确主题的学会组织的场合去发表与这个主题无关的话题。人应该在说话的时候,不但要为自己的观点负责任,也为说话的场合、说话的对象负责任。

第三,是摆平参加学会的心态。

冯从吾在第四条里讲,学会上的讨论问题,彼此讲论务要平心易气,虗己下人,即有不合,亦当再加详玩,不可自以为是,过于激辨。在这一条,冯从吾还举了一个例子:“昔张横渠先生一夕与二程,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程伊川先生见横渠订顽》,曰:是起争端。改为西铭》,且曰:某兄弟无此笔力。”又曰:“自孟子后,未见此书。观此足见二子舍己从人、取人为善,邹鲁真传正在于此。若以自是为自信,主意一定,无商量,如此纵讲得是,亦为不是,况又未必是乎近世学者多坐此病,吾辈当共戒之。过去张载在京师坐虎皮讲《周易》,他的两个表侄程颢、程颐来了,与他一起谈论《周易》,张载受益匪浅。第二天就对众人说他们对《周易》了解的比我深,你们可以拜他为师。可见他对比自己晚一辈的后生的信服。而二程见了张载的《订顽》,也不隐瞒自己的观点,认为这个名字容易起争端,所以改作《西铭》,但对于《西铭》,他们是内心推服的,认为这是他们兄弟都做不出来的文字,认为这是孟子以后最好的文字。所以冯从吾说,在面对真理、面对学问的时候能够做到舍己从人、取人为善的,就体现在张载和二程兄弟身上。若总是抱着自以为是的心态,就是讲的再对、再好,但实际上却违背了儒学为人的宗旨,何况自己讲的未必是对的呢!他提醒我们:现在的学者多有自以为是的毛病,所以我们要一起戒除它。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捷克的《哈维尔对话守则》。1989年,捷克知识分子哈维尔等人,在布拉格成立了“公民论坛”,制定8条《对话守则》 ,在街头巷尾张贴,内容是:1.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真理,不是为了斗争。2.不做人身攻击。3.保持主题。4.辩论时要用证据。5.不要坚持错误不改。6.要分清对话与只准自己讲话的区别。7.对话要有记录。8.尽量理解对方。”我觉得,这其中的任何一条,都非常的实用,都对我们的学会开展学术交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实际上也是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的问题。一个人可以在学术的交流上有着这样那样的斗争的目的,有的人还善于做人身攻击,有的人一说话就离题万里,有的人说话不讲证据,信口开河,有的人就是明知道自己错了还坚持不改,而有的人则把学术交流当成了自己发表演讲的机会,不遵守时间约定夸夸其谈;有的人前面说的和后面说的相互矛盾;有的人只想表达自己而从不去理解对方。他可能觉得这样很酷,很炫,但实际上在别人的眼里,未必就是他自以为是的那样的。人贵有自知之明。所以人应该抱着一个宽容的心态来交流,这一点在学术交流中很重要。当然如果我们避免不了这样的人,那我要加上一条准则:我要么离开,要么闭嘴,但我绝对不要生气。

第四,是明确参加学会的指向。

学会聚会的目的是什么?对有的人来说,学会就是他了个平台,让我来展示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说就是让我来这里教育一下别人。这实际是完全错误的心态!学会聚会,大家发表观点,其实也就是把自己真实的体会说出来,让别人检验,而不是一开始就认为自己说的就是对的,而硬要把这个观点强加到别人的身上。所以学会固然离不开观点的表达,但这不是最重要的目的。学会聚会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冯从吾认为,这个目的主要就是要自求其益”。他在第六条说:“学之不讲,孔子且忧,况学者?今吾辈讲学于此,非徒教人,乃所以自求其益耳。学不讲不明,孔子尚且为之担忧,而有“三人行,其必有我师”之叹。何况是一般的学者?所以学者聚会讲学,并不仅仅是为了教育别人,而更为重要的是要让自己有所收获。为什么是这样的?冯从吾说:“人心易放,学问难穷。无论浮湛世味,悠悠岁月,即使今日行义超卓,尽足树立,苟以此自足自满,不复求益,宁保终身之不改行改玉乎?即不然,宁保终身之不南越北辕乎?故亲师取友一则夹辅切劘,使不至放逸其心;一则问津指路,使不至错用其功耳。总之,自求其益,非所以务外狥人也人心是活动的,是容易放逸的,学问博大精深,也是难以靠个人之力穷尽的。不要说是为世俗干扰、虚度时光的一般人,就是当下能做到按照礼节做事而自立的人,如果自已为满足,不再学习,又怎能保证自己一辈子就不会犯错,怎能保证自己一辈子就永远正确?所以人们亲近师长、选择朋友,其目的一在于能相互提醒激励,不至于让自己放松了修身的警惕;二则在于能向别人请教,避免自己下功夫用错了地方。这也就是“无友不如己者”的意思。人应该学习别人的优点,而不应该拿别人的缺点来彰显自己。在学会上寻找老师、寻找朋友是重要的,而不是到这里给别人当老师、到这里给自己找粉丝来的。这一点也很重要。所以冯从吾还引用了他的朋友邹东廓和在他之前关中大儒吕泾野的话,故邹东廓先生有云:学之不讲,圣门所忧,所谓讲者,非以资口耳,所以讲修德之方法也。 而吕泾野先生亦云:学不讲不明,非是自矜,将验己之是非。” 又云:“道学之名亦不消畏避人知,方是真做。纔有避人知的心,便与好名的心相近。这就是说,讲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讲”,而是为了“学”。不是为了说一说、听一听,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是为了落实到自己身上,修养自己、提升自己,通过讲学检验自己哪些地方理解的不对。所以讲学要有勇气,只有不怕别人了解自己的真实的看法,不怕比人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才是真的做。如果不敢出去讲,所以冯从吾说,他在第八条讲到的“闻义而徙,不善而改,便是讲学以修德实下手处。所以他说邹东廓和吕泾野说的话皆前辈折肱之言,吾辈不可不潜心体验者也。

第五,是落实参加学会的目的。

那人如何才能做到自求其益”?再次冯从吾先生给大家特别提出了王阳明“致良知”一说的意义。大家知道,王阳明有“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教。对于其中的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冯从吾是不赞成的,他接受孟子的观点,认为人的心就是善的,所以没有什么无善无恶的说法。但对于阳明所说的“致良知”,冯从吾是极为佩服和认同的。他在第七条一开始就说:“古今理学名儒标宗立旨,不翅详矣。阳明先生揭以致良知一言,真大有功于圣学,不可轻议。然后他落实于当下的讲学分析到:且如吾辈今日讲学于斯,其于圣贤道理发挥亦可谓极明畅矣,不知各人心中一点真伪处,大家得而知之乎否?其各人饬躬励行亦可谓极真切矣,不知其心中一点安勉处,大家又得而知之乎否?大家虽不得而知,其各人心上一点良知明明白白,一毫不可得而昧也。就像我们现在在这里讲学,对过去圣贤讲的道理分析的头头是道,明白畅达,但是每一个人心里是真的还是假的,大家谁能知道?再比如说也有人能的确能践行孔孟之道,但他内心是勉强而为还是心甘情愿,这谁又能知道?对于别人内心的世界,旁人是很难知晓的。但有一个人明白,这就是他自己。人能骗得了别人,但骗不了自己。这就是人内心的那一点“良知”。正因为人人自知,所以冯先生讲:“吾辈今日为学,不在远求,只要各人默默点检自家心事,默默克治自家病痛,则识得本体,自然好做工夫,由是亲师取友,其益自尔无穷耳。不然,瞒味此心,支吾外面,即严师胜友朝夕从游,曷益乎?此先生致良知三字所以大有功于圣学也。若夫着实用功,各求其所以致之之道,则在吾辈。大家勉之耳。“道不远人”。我们今天为学,其实就是就良师益友所讲之学,来反观只有我自己才能知道的这个内心的念头,治理自家心头上、行为上的病痛。所以每个人的病,其实并不是别人说了就能好的,关键是要自己“切己体察”,自己本身就是病人,也是医生。如果不这样做,昧着良心,只在外面装样子骗人,就是天天和严厉的老师优秀的朋友在一起,又能有什么收获呢?

那是不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问题就结束了?不是的。冯从吾的学问主张,虽然对阳明有所吸收,但根本上还是在朱子那里。他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故颜子好学不过不迁怒,不贰过而止耳,无它奇术秘诀也。今吾辈发愤为学,断当自改过始。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人固然都会犯错误,但关键在于能痛下决心,能着紧用力,能痛改前非。所以颜回并不是天生的就不犯错误的人,他的可贵之处,在于犯了一次错误之后,就不会犯第二次。所以我们学习,关键落实处,是从自身改过入手。接着冯从吾又从做人处回到学会中的朋友相交之道上来,余每见朋友中背后多议人过失,当面不肯尽言,此非独朋友之过,或亦彼此未尝开心见诚,以过失相规四字相约耳。今愿与吾辈约,以后会中朋友偶有过失,即彼此于静所尽言相告,令其改图,不惟不可背后讲说,即在公会中亦不可对众言之,令人有所不便不错,在我们的生活中,常有人在人背后说人的过失,但当面的时候却不愿意直言。这实际上并不仅仅是朋友的过错,还在于人与人之间没有做到真正的坦诚相待。所以冯从吾又用《吕氏乡约》中的“过失相规”来提醒我们,学会中朋友相交,当坦诚以待,如果朋友有了过失,我们应该告知他,这才是真正的朋友。该怎样提醒和告知朋友呢?冯从吾讲,应该在单独相处的时候真诚的毫无保留的告诉对方,期望他能理解和改正。冯从吾强调:对于朋友的过错,不仅不应当在背后讲,而且也不应该在公共场合对他人讲,伤害了他的面子,让他在众人面前难堪。冯从吾又讲:“于己固不当以一而甘于自弃,于人亦不当以一而阻其自新,交砥互砺,日迈月征,即此便是学颜子之学。不然,讲论虽多,亦奚以为哉?此改过所以为圣学第一义,故于约中特言之,其他不能具而悉也。此的确是精要之语!人对自己的确不应该因为自己就是这样子了而自暴自弃,对朋友也不应该伤害他的面子或者隐瞒他的过失而阻碍其进步自新,朋友之间,只有相互砥砺,相互提撕,天长日久也是如此,这才是真正的向颜回学习。不然的话,就是讲的再多再好,又有什么益处呢?都是无益的空谈罢了!因为改过是讲学的最后落脚处,是圣学的第一义,所以冯从吾将之专门拿出来盖告诫我们。

以上五点,是我最近学习冯从吾的《学会约》想到的,拿出来供大家参考。其中还有一些地方想的不一定周到和全面,措辞也不够严谨,也请大家批评和指正。总之一句话,我期望大家能够真正的在学会这个大家庭里学到真正的东西,交到真正的朋友。最后,我想是想用冯从吾先生的那句话作为结束:

千讲万讲,不过要大家做好人、存好心、行好事,三句尽之矣。因录旧对一联:

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

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关学后劲

2017年12月13日夜中

 

 


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版权所有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太白北路229号  邮编:710069

电话(传真):029-88302493  Email:xdxs@nwu.edu.cn        后台登陆